
今天的京杭大运河由北京南下,经河北、天津、山东、江苏、浙江六省市,把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连接起来。历史上以运粮为主,习惯称为运粮河,也叫漕河。大运河与万里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业绩,被称为“东方奇迹”。
早在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即位当年,即下令在今天苏州西北开握运河,引水向西北流,经望亭、无锡、常州进入丹阳境内,然后连接孟河,通向长江,以便沿河北上。这条河道全长85公里,开挖于公元前495年。这便是南北运河最早的一段,史称江南运河。
公开前486年,吴国打败了越国,夫差一心想北上争雄于中原,便征发大量民夫,在长江北岸修筑邗城(扬州),并开挖邗沟。南起扬州,北至淮安,连接长江与淮河。这两段运河的开挖,使苏州至淮安的水路畅通,这便构成了南北运河的最早的南部雏形。
公元587年,雄才大略的隋文帝平定了江南、统一了中国定都洛阳。为发展江南经济派人将邗沟裁弯取直,引淮水南流,经扬州入长江。隋炀帝杨广即位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施对江南的政治、军事、文化统治,于公元605年,征集100多万民夫,开挖通济渠。通济渠西从都城洛阳西苑,经开封、至淮安(山阳)入淮,连接邗沟通向长江。于公元610年,又开通了自镇江到杭州的江南运河,从洛阳至杭州全线贯通。
隋炀帝为了用兵东北,征战辽东、高丽。于公开608年又开挖了以洛阳为起点的北至涿郡(北京)的永济渠。这条永济渠从洛阳经山东西部临清、德州到达北京。这样就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南抵杭州,北至北京的一个大三角走向的运河系统,全长2700多公里。
关于隋炀帝开运河之事,由于他急工好利,妄用民力,坊间有不少小故事谴责炀帝,褒少贬多,下面我们引用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简编》一段文字,看史家是怎样评说的:“611年,隋炀帝乘龙舟自江都直达涿郡。两渠共长三千余里,隋炀帝带着百官和两岸步行的候选士人数千人,走了五十多天到涿郡,平均一天只走五十多里。普通民船如果一昼夜走一百里,自江州到涿郡不过一个多月,南北水路交通比陆路确实便利得多。
隋炀帝开通济渠、永济渠(江南河),是要尽量消耗江南的财富,满足自己淫侈生活。开永济渠,是要进行对高丽的侵略战争。他伤害大量民命,罪恶极大,但运河修成后,南北交通有显著的改进,对经济联系、政治统一都起着广泛的作用。河北、河南、淮北、淮南、江南人民通过隋炀帝的发动,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从长远的利益来看,当时人民所受的伤害,是取得了补偿的。”
2700多公里的隋运河凿成后,经历隋、唐、五代十国、南北宋700多年的历史变故,其间由于自然的、人为的原因,黄河数次决口,淤塞严重,但是由于历代统治阶级政治、经济、军事的需要,一再疏浚,航道基本畅通。唐初李世民东征及在鱼台演武坡演兵,军需物质就是通过通济渠航道供应的。宋初赵匡胤多次下诏疏浚菏河运河,再取道永济渠北上抗击北方入侵者。南宋壮元、抗元名将文天祥被俘后押解大都,即从隋运河的江南运河、邗沟过淮河入泗水抵鱼台入菏河运河再北上永济渠到达大都。文天祥在鱼台留下了千古绝唱《发鱼台》:“晨炊发鱼台,碎雨飞击面。团团四野周,冥冥万象变。疑是江南山,烟雾昏不见。岂知此中原,今古经百战。英雄化为土,飞雾洒郊甸。天寒日欲短,游子泪如霰。”这是公元1279年冬天的一个早晨,押解文天祥的船就要从鱼台城南门外的菏河上起锚出发了。文天祥站在甲板上,抬头望了望那南门城楼上匾额上的“横菏”二字,不尽仰天长啸,吟出一联诗句:“从此断却江南路,化作杜鹃啼血归”。文天祥眼泪模糊地看着近效远甸,战争使田圃荒废,百姓涂炭,“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他恨自己无力回天,“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然而这一切都不可能了,他的眼在流泪,心在流血……
1271年元朝定都北京,军事、政治中心在北京,经济中心仍在江南。公元1283年,征民夫在山东境内开挖北起东平,南至济宁的“济州河”,全长75公里。六年后即公元1289年,又开挖了北京至通县的通惠河。这样大运河从北京直达杭州。全长1794公里,比隋运河缩短了1000多公里。
京杭运河全程可分为七段:北京市区至通县段称通惠河,通县至天津段称北运河,天津至临清段称南运河,临清至台儿庄段称鲁运河,台儿庄至清江段称中运河。清江至扬州段称里运河(古称邗沟),镇江至杭州称江南运河。
京杭运河全长1794公里,有三分之一的流程在山东境内。元初京杭运河的走向,由镇江过长江,进入扬州运河,北上淮安,转入黄河(黄河南流时期),漕船沿黄河西行,至河南中滦镇,经过180公里的不通航,到达卫河(也称御河)岸边的淇门,经御河沿隋运河故道北达北京。
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疏通了济宁以南的泗水航道,开挖了济宁至东平75公里的济州河,由济宁北上到达东平入大清河(现在黄河山东段的入海河道)顺流而下,出海到天津,再经通惠河直达北京,这就是京杭运河在山东境内的第一次大改道。
这次改道因疏通了泗河河道,济宁以南运河航行于泗河河道。泗河从鲁桥穿过枣林闸、南阳闸流入鱼台,经谷亭、八里弯绕湖陵城南下,经徐州注入淮河。
此航道开通以后,大清河入海口逐渐淤积,无法通航。元·至元26年(1289年)至元·泰定二年(1325年),历经25年,又开挖了南起东平山,北至临清与南运河相沟通的新河道,全长125公里,定名为会通河,使京杭运河又南北贯通了。此时的东平一带是广袤的沼泽地,施工极其艰难,动用百万民夫,耗时25年,修筑管制闸31座,可见工程之艰巨。这是京杭运河的第二次改道。
京杭运河济宁以南的泗水航道,因位于昭阳湖西侧洼地,经常受到黄河泛滥冲淤的危害,无法正常航行。明·嘉靖44年(1566年)又开挖了北起三河口,向南经夏镇再至留城(现已沉入湖底)70公里的南阳运河。这样济宁以南的京杭运河河道又改在了湖东侧高地,解决了黄河冲积的侵害,这是大运河的第三次改道。
京杭运河济南往南的河段,虽由湖西改在了湖东,因为与湖东丘陵山区的河流相通,但水源不足,如遇雨季水源忽有忽无,局部河的航道极易淤浅。明·隆庆年间开始至明万历34年(1606年)又开挖了一条新河,南起夏镇李庄水口,经韩庄后东行南折,汇苏北加河后经邳县至宿迁汇入黄河,全长130公里,又贯通了京杭运河的河道。这就是京杭运河在山东的第四次改道。到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于河南铜瓦厢决口北流进入山东境内,截断了会通河(东平山清至临清的一段河),黄河夺大清河入海,阻断了会通河北流的水源,从此以后,京杭运河在山东段即由黄河为界分为南北不通的两段。
京杭运河一向为鲁运要道,对鲁南一带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曾起到了重要作用。谷亭是鲁南重镇,京杭大运河的必经之地,境内水运起步较早。公元1289年(元·至元26年)。凿通济州河,开创了南北航道京航运河的漕运,谷亭置站。公元1451年(明·永乐13年)。废除海运和陆运,整个南北运输完全依靠京航大运河,鱼台一段自然承担了繁重的漕运任务。每年由徐州北上经过鱼台的粮船有12000艘以上,运输量超过400万担。来往的商、客船更是络绎不绝,谷亭为两京漕运咽喉。明·工部管河主簿驻谷亭,调度官家漕运和管理河道,县驿丞、河桥水驿、闸官均驻谷亭,并有常备役夫,保障船只的顺利通航。据《鱼台县志》(康熙板)记载,谷亭是“曩为漕运咽喉,河滨聚落,士商辐辏,南北要津。每至薄暮,下鞍停招,呼舟兢渡,人马蚁集,篙橹鳞交。迫斜日之在山,喧东方于月上,盖不亚都会云。”鱼台水运在明代曾盛极一时。
到了十九世纪后期,南北海运兴起,津浦铁路通车,运河的作用逐渐缩小了。清咸丰年间,黄河北迁以后,山东境内河段水源不足,河道淤浅,南北断航,因此对谷亭等运河沿岸城市的经济发展造成一定影响。但此时大运河的局部河段仍然可通航。尤其在1370多平方公里的微山湖丰水期,南北商客民船,从微山湖周边的内河汇集南阳、谷亭码头,谷亭镇仍较为繁华。
解放后,运河河道进行了拓宽、加深,裁弯取直,增进现代化的船闸,全线恢复通航。并在江都、淮安等处修建了水利枢纽工程,使大运河已成为“南水北调”的主要通道之一,让古老的京杭大运河在国家的经济、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