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沿线八省市特色年俗,带你体验运河边上的年味儿

穿越南北,流淌千年。大运河用水的灵秀滋养着沿线的人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从北至南,一条大运河穿起八省市,流动的文化孕育了各地特有的民间文化。现在,随小编一起,去感受大运河沿线八省市的特色年俗,一同领略那些从时光中走来的年味记忆。

北京

北京人过年,一般从“腊八”开始,一直延续到元宵节后。北京是运河上漂来的城市,而京城里的“北方的水乡”——什刹海,是大运河的旧城段。每年除夕晚上12:00,什刹海旁钟鼓楼的古钟会用洪亮的声音告诉大家新年的到来。 

开启新年的第一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敬香祈福的方式,甚至有不少北京人在除夕午夜前,一家老小就已簇拥着前往寺庙“抢头香”,彻夜排队已是常态。

 

天津

“现有杨柳青,后有天津卫”,千年流淌的大运河,滋润并浇灌着杨柳青古镇,也孕育了享誉海内外的“杨柳青年画”,每年春节,无论是天津市民还是外地游客,都会到古镇体验一翻杨柳青年画的制作,捎上一些寓意吉祥如意的年画,把年味带回家。 

在天津,贴吊钱儿是独有的一项年俗,吊钱儿又称为“过门笺”“门笺”“挂钱”“门吊子”“纸帘”等。因为它名中的“钱”字,过年的时候,将其贴在门窗的玻璃或者横棱上,预示着在新的一年,财源滚滚万事如意。

 

河北

河北沧州也是一座因运河而兴的城市。大运河沧州段不仅留有众多历史遗迹,也滋养孕育了很多文化传奇。沧州舞狮就是其中之一。作为沧州大运河畔特有的一项民间艺术,可考历史有600余年,舞狮以其质朴和刚强承载着运河文化,舞狮被认为可以驱邪避鬼,每逢春节期间,各狮子队敲锣打鼓,舞狮助庆,是沧州百姓最喜爱的表演之一。 

在大运河畔的吴桥,“上至九十九,下到刚会走”,杂技人人都能露一手,吴桥创造过“没有吴桥不成班”的杂技界文化,每年春节,吴桥会举办吴桥大庙会,各种杂技绝活儿轮番亮相。

山东

大运河流过的齐鲁大地,春节有“忙年”一说,入了腊月开始忙年,忙年主要是赶大集备年货,吃的、穿的、用的都要换新,春节要过个“肥年”。 

在京杭大运河畔的枣庄台儿庄古城,正月十五会举办大型花灯会庆元宵节,五彩缤纷的花灯装扮了河畔的夜色,令人不禁想起“一河鱼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的历史古韵。昔日大运河繁华景象如在眼前。

河南

河南人在腊月二十三有祭灶的习俗,人们把祭灶节看作仅次于中秋的团圆节,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中原城乡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轮鞭炮,市民们忙于购买麻糖、火烧等祭灶食品。最典型的的祭灶食品是灶糖。 

位于隋唐大运河中心的郑州,春节过年会吃金丝缠元宝,所谓“金丝”,就是用玉蜀黍面掺点面粉擀成的淡黄色细面条;“元宝”是捏成月牙状的扁食。但家家户户少不了的一道则是“扣碗”,过年吃扣碗才够河南人的年味儿。

安徽

在大运河流经的淮北,有正月唱大戏的习俗,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到处都能看到平地搭建起来的露天戏台,台上的演员倾情演出,台下的观众忘我入迷,成为淮北一道靓丽的民间风景。 

“正月十六走太平,一年四季都太平”在安徽滁州市全椒县,正月十六这一天,太平桥将成为整个全椒县的中心,从清晨到深夜,数十万人到太平桥上走一走,放烟花、烧香烛,以此祈祷风调雨顺、平平安安。

江苏

苏州,大运河穿城而过,各种水灵的团子和蒸糕带来了春节的热闹气息,团子象征团圆,年糕象征年年高、节节高。 

大运河不仅孕育了苏州水乡,更让苏州因运河而繁华,从古至今,苏州一直是经济发达地区,老苏州人会戏称苏州财神多,所以大年初五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迎财神,大街小巷会举办“迎财神”民俗表演活动,家家户户都会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以这种传统方式表达出对新一年财运的祈求。

浙江

杭州为大运河南部端点,运河边自古是商贾云集之地、贸易发达之所。岁月更迭,至今杭州人过年时依然喜欢游运河,赏运河夜景。 

对运河畔的拱墅而言,新年还会举办祈福走运大会,市民们从拱宸桥畔出发,沿着大运河以健步“走运”的形式迎新年,共同领略世界文化遗产千年大运河的新风貌。

从北到南
大运河流经的八省市年俗各有不同
但运河孕育的年俗文化内涵却是一致的
那就是人们对合家团圆,美满生活的祈盼
来源:视觉中国
编辑:吴晶
大运河沿线八省市特色年俗,带你体验运河边上的年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