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
大运河山东段纵贯山东境内南北,由北至南依次经过德州市、聊城市、泰安市、济宁市和枣庄市。大运河山东段位于鲁中南山地丘陵区,即沂沭大断裂带以西;气候温和,雨量集中,四季分明,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主要途径河流包括黄河、淮河、徒骇河、马颊河、沂河、小汶河、白马河等;所经过的湖泊集中分布于鲁中南山地丘陵区与鲁西南平原之间的鲁西湖带,以济宁为中心分为两大湖群,以南为南四湖,以北为北五湖。
大运河山东段由南运河段山东段(冀鲁交界—聊城市临清市)、会通河段(聊城市临清市—济宁市微山县)和中河段山东段(济宁市微山县—苏鲁交界)三个段落组成,全长963.5公里,其中南运河段长127.8公里,会通河段长765公里,中河段长70.7公里。目前仅有会通河济宁境内和中河段河道保持通航,其余河道主要使用功能为行洪、灌溉、输水以及城市景观,另有部分河道已被废弃或被掩埋。
大运河山东段沿线运河沿线有“挽漕之襟喉,天府之肘腋”的聊城古城区、“东鲁之大郡,水陆之要冲”的济宁古城区以及“商旅所萃,居民饶给,村镇之大,甲于一邑”的台儿庄等多处运河城镇;运河两岸各类历史遗迹、非物质文化遗产鳞次栉比,多数地区保持有良好的城市建设和自然郊野环境。
大运河山东段通航河道的水质问题和船舶垃圾特别是含油的废水对运河的污染问题也较为严重,甚至导致了部分运河和沿运地区地下水水质的恶化,既破坏了沿河地区的生态人文环境,也破坏了大运河所具有的集航运、灌溉、防洪于一体的工程功能完整性;船舶运输不仅因噪音和废气的排放而严重影响了沿线市民的生活,而且船舶航行时的某些事故也对沿线的文化遗产也构成了不可避免的威胁;货运船舶的参差不齐的外观形象,也与目前的景观河道很不协调。
无序的现代城镇开发也造成了运河文化的部分缺失。随着沿河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时常出现文物古迹被损毁、自然人文景观被严重破坏的现象。大运河传统功能的逐步衰弱,片面追求大运河载运功能、局部的和短期的利益,使运河功能的完整性和生态文明价值的真实性正在遭到空前的破坏。而这种运河文化遗产资源的破坏,也将直接导致沿运地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巨大社会价值的逐步丧失。
自元代至清中期五百多年间,大运河山东段一直是沟通中国北方政治中心和南方经济中心的交通动脉,并兼有灌溉、防洪、排涝之利,同时也带动了沿运众多城镇商埠的兴起,对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大运河“船舶往来,商旅辐辏”,使沿运地区的德州、临清、东昌、张秋、济宁、台儿庄逐渐兴起并成为交通转输和贸易的重镇:德州因建造漕仓而选址运河东岸兴建的卫城,清代已成为商贾往来,帆樯云集,百货荟萃,是重要的商品交换集散地;临清“东控齐青,北临燕赵”,是举足轻重的战略要地,也是繁盛的商业中心;东昌府因大运河的畅通而兴,成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是运河九大商埠之一;济宁南达徐沛,北接汶泗,直通京畿,为南北运输要地,是整个大运河段的交通枢纽、水旱码头,有“江北小苏州”之称,清代济宁已是“丰物聚处,客商往来,南北通衢,不分昼夜”的全国著名的商业城市。因河而建,因河而商,因河兴市,大运河的畅通使德州、聊城、泰安、济宁、枣庄等地达到了文化空前发达、市场繁荣的鼎盛时期,并因此衍生出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
码头建筑群
德州码头建筑群位于德州市运河经济开发区航运路166号,分布在东风西路胜利桥以北的德州段南运河的东岸,德州航运货场院内,现被“德州交运集团汽运中转公司”和“九达物流有限公司”管理使用。德州码头西至大运河东岸护堤,东到航运路,东西长约120米,南北宽约300米,占地面积36000平方米左右,整体格局基本保存完整。现存德州码头建筑,是在日伪时期航运码头设施基础上建立完善起来的,主要由建在南运河胜利桥以北,东大堤上的四个探出河岸的码头装卸平台设施(码头)和一座两层的瞭望塔楼及码头以东物流公司货场组成,均为上世纪50、60年代建筑,码头装平台前身为木制,现为混凝土结构,高10余米,长15米,平台前端中部安置一个巨大的铁制漏斗;码头塔楼修建在运河码头堤岸上,两层,高约8米,砖木结构。其处于黄河冲积而成的鲁西北平原地区,坐落于“九达天衢,神京门户”之称的德州市,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干湿明显,西约1公里为南北贯通的古运河河道。此码头对于研究运河文化和沿岸码头的发展演变,以及建筑风格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