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沿线城市的一道道文化大餐,让人赞叹不已,余味悠长。
苏州山塘街小桥流水,尽显江南水乡之美;无锡北仓门仿佛穿越时光,再现民族工商业的繁荣;扬州 486 非遗聚集区,让人惊叹于工匠们的专注和敬业;淮安清江浦 ” 红灯十里帆樯满 “,漕运重镇重现繁华景象……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开凿最早、工程量最大的古代运河。公元前 486 年,吴王夫差在扬州开凿邗沟,沟通了长江、淮河两大水系,开启了大运河先河。隋炀帝贯通运河至洛阳,元代取直运河直达北京,大运河不断延伸,全长达 1797 公里。
大运河也是一条满载民族文化的河流。2014 年,京杭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7 个城市列入遗产名录,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中最大的巨型文化线路遗产。
打造运河生态长廊
站在淮安水上立交大桥上,极目远望,灌溉总渠与运河交汇,淮河从运河下方的涵洞奔流而过,运河上船只来往穿梭。
据淮安水利部门负责人介绍,1998 年运河从三级航道改为二级航道,以前只能跑十几吨的船,现在大运河江苏段实现了千吨级船舶全线通航。
淮阴师范学院副教授李德楠长期研究大运河,他认为,大运河是南北融合的战略通道,也是南北经济均衡发展的平衡器。
在如今的江苏省,大运河仍然是交通运输和南水北调工程的 ” 黄金水道 “,常年有 13 个省、市的两万余艘船舶航行,既为苏北地区输送水源,更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主要输水通道。
据江苏省交通厅统计,2016 年,京杭大运河江苏段全线货物运输量近 4 亿吨,占全省水路运输量的一半,占综合运输量的 20%,一年可节约运输成本近 200 亿元。
如今,大运河北连京津冀,南接长三角、” 长江经济带 ” 等国家战略发展区,西北接 ” 丝绸之路经济带 “,东南连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成为 ” 一带一路 ” 的桥梁和纽带。
近年来,江苏省以大运河申遗为抓手,在抓水利、航运建设的同时,加强生态建设,打造运河生态长廊。
太湖实施最严格的环保政策,洪泽湖湿地退渔还湿,江苏省制定实施 ” 一湖一策 ” 生态环境保护方案。
江苏省环保厅副厅长陈志鹏介绍说:” 在大运河沿线全面落实‘河长制’和‘断面长制’,开展水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全面消除劣于Ⅴ类的国考和省考断面,水质已经达到Ⅲ类。”
目前,大运河江苏段沿线 8 市已建成水利风景区 89 家、水美乡镇 90 多家、水美乡村 700 多家,苏州、无锡、扬州、徐州市已创建成为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
运河兴 城市兴
” 运河兴,扬州兴,运河衰,扬州衰,河城一体,扬州是古运河滋养起来的城市。” 站在扬州市夫差广场上,扬州文物局原局长顾风向记者讲述大运河对扬州这座城市的深远影响。
” 运河第一城 ” 扬州是大运河申遗的牵头城市。” 申遗不易,保护更难。” 顾风说,申遗就是对遗产保护的承诺。
江苏省对大运河有着特殊的感情。洪泽湖、高邮湖、宝应湖等都是因河道治理催生的人工湖,名城、名镇、名村都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江苏籍杰出历史人物,70% 都与运河有特殊渊源,正是大运河塑造了江苏 ” 水韵 “” 书香 ” 的人文特色。
在大运河申遗过程中,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以文化为魂,突出特色,高标准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在扬州市 486 聚集区内,集聚着古琴、剪纸和雕版印刷三项世界级非遗,金银细工、漆器、刺绣等 19 项国家级非遗和 200 多项省、市、县级非遗项目,堪称一座扬州非遗文化 ” 大观园 “。
无锡运河边的北仓门曾经是江南最大蚕丝仓库,留学归来的郑皓华修旧如旧,把它改造成了历史痕迹浓厚的文化创意产业园,成为中国工业遗产保护的典范。
苏州、常州、镇江、淮安、宿迁、徐州各市规划建设各自的运河文化长廊。大运河串联起了吴文化、淮扬文化、楚汉文化等江苏地域文化,初步实现 ” 一条河尽显江苏文化之美 “。
如今,大运河遗产保护已经深入人心,在淮安、扬州等城市,都有数千名运河志愿者。70 岁的丁东民是扬州大运河志愿者总队副秘书长,他介绍说:” 扬州市运河沿岸 35 个社区都有志愿者分队,每周都要开展环保巡查、文化传播、公益讲座等活动。”
运河遗产走向世界
2009 年,在时任扬州市长王燕文的推动下,扬州联合全球运河城市发起成立了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去年 4 月,WCCO 秘书处永久落户扬州。目前该组织有 105 个以国内外运河城市为主的会员,这是运河领域唯一的国际性民间组织。
” 大运河申遗成功后,已成为世界公认的文化符号,沟通、融合、开放、包容,这是大运河的文化基因。”WCCO 主席朱民阳说:” 运河城市在保护世界遗产、防止过度开发、治理生态污染等方面也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需要共同探讨治理良方,WCCO 就是集中运河城市的集体智慧,为运河城市提供解决方案。”
朱民阳认为,保护大运河遗产既要政府的领导和推动,也要民间力量的积极参与,既要沿线城市的互联互通,也要世界运河城市的互动共享。
自成立以来,WCCO 已参与主办 6 届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和 10 届世界运河城市论坛,组织全球 100 多个运河城市共商共议共享运河遗产保护、运河旅游、运河与城市规划设计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2017年 2 月,由 WCCO 推动设立的中保投京杭大运河生态基金首笔资金 20 亿元放款,这是首个以中华文明传承为投资主题的基金计划,把生态修复作为最优先目标。
9 月初,来自法国、英国、爱尔兰、荷兰等 20 多个国家的 300 余名嘉宾参加在扬州举办的世界运河论坛,论坛的主题为 ” 运河城市在‘一带一路’合作中的新机遇 “。
” 大运河文化是中国与世界对话的‘国际语言’,用‘国际语言’讲述中国运河故事,是中国运河文化走向世界的纽带。” 朱民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