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因大运河而兴。长约100公里的大运河杭州段,汩汩地流淌着,从杭州市最繁华、最丰饶的区段中穿越。而今,被滋养的杭州,也一直不遗余力的保护着运河的千年遗产。
京杭大运河贯穿南北,全长1794公里,扬波逐流两千余载。作为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京杭大运河的挖掘,并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从秦时起,历代封建王朝基于政治、军事、经济的考虑,就开始不断开挖大运河,至隋炀帝时,经过三次大规模的修整和开凿,一条水运走廊方才成型。
杭州段是京杭大运河的最南端,它的形成同样经历了历史的变迁。在这个过程中,大运河融汇了中国南北各地的特色物产、饮食服饰、风情民俗、官民礼仪等,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杭州运河文化,留下了诸多历史人文景观。在大运河申遗的132个遗产点中,杭州段就占据了7个。
历史变迁
京杭大运河由人工河道和部分河流、湖泊共同组成,全程分为七段:通惠河、北运河、南运河、鲁运河、中运河、里运河及江南运河(镇江至杭州)。
杭州段是江南运河的最南端,由于江南运河的发展是一个整体性的发展,所以讲述运河杭州段的历史,还需要从江南运河整体出发。
江南运河的开凿,最早记载于秦代。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后开挖“陵水道”,由嘉兴到杭州再通钱塘江。汉武帝时,组织人力沿太湖开浚了一条长百余里的河道,开通了苏州、嘉兴之间的一段河道。
隋代在秦汉以来所凿运河的基础上,加以拓宽、疏浚和顺直。至此,江南运河基本成型,北起镇江,经无锡、苏州、嘉兴,折向西南经石门、崇福、临平,循着今天上塘河的路线,经过杭州西南的大通桥汇入钱塘江。
唐时起,杭州的城中运河开始得到发展。唐末,为求运河继续与钱塘江相通,挖开上塘河南口与茅山河相连,使其直通钱塘江。北宋时也经常对运河进行疏浚、整治,到了明代,运河杭州段已经成为沟通江南运河、浙东运河、钱塘江和外海的水运枢纽。
南宋建都杭州后,江南的漕运非常繁忙,运河的地位也日益重要。因为上塘河航道经常淤塞,南宋统治者就着力整治东苕溪航道。此后,开浚奉口河,疏浚奉口经今勾庄至新桥河段。
元统一全国后,着手建设以大都(今北京)为终点的南北大运河,不久后,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元末,起义军张士诚的军船往来苏杭,由于旧河狭窄碍于航行,于是发动20万军民,疏通武林头至江涨桥段运河。此后,江南运河即走新开河道,经塘栖至杭州,代替了原经长安、临平至杭州的故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运河得到了进一步的整治。近年来,随着运河综保工程的展开,运河杭州段每天都在发生变化。
风韵之河
在京杭大运河的形成过程中,一大批临河的名城重镇开始兴起,成为当时国内最繁荣、最富裕的地区。运河最南端的杭州,也在那个时候,依靠漕运和民运逐渐繁荣起来。
随着公路、铁路、航空等现代交通运输方式的出现,大运河的漕运功能明显下降,依赖于运河漕运的工厂纷纷没落。不过,历史上的繁华,让运河留下了很多人文历史景观,京杭运河可以称得上是杭州的风韵之河。
千年运河,使杭州拥有“运河水乡处处河,东西南北步步桥”的独特水乡风韵。运河不仅留下了广济桥、里万物桥、拱宸桥等千年古桥,不少沿河地段也因桥而名,丁桥、斜桥、拱宸桥、祥符桥、卖鱼桥、德胜桥、江涨桥等,成为了杭州重要的地域文化。
同时,运河还给杭州留下了许多独特的运河水景,以前外地游客进入杭州,通常是从水路入城,船停在大关、娑婆桥、江涨桥一带,上岸观赏运河景色。运河两岸形成了夹城夜月、陡门春涨、半道春红、西山晚翠、花圃闻莺、皋亭积雪、江桥暮雨和白荡烟村“湖墅八景”,大部分景观都留存至今。
近年来,随着运河综保工程的不断推进,人文景观最为集中的拱宸桥西的大量历史遗迹得以保存和修缮。
2009年,桥西历史文化保护街区正式建成。在占地面积7.83公顷的大范围内,不仅还原了敬胜里民居、桥弄街商铺和中心集施茶材会公所等历史建筑,还兴建了公园、码头,成为桥西人乃至杭州人休闲度假的好去处。此外,桥西板块内的高家花园、洋关、桑庐、通源里等遗迹,现在也都得以修缮重现,在工厂原址上还开放了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中国扇博物馆、中国伞博物馆三个国家级专题博物馆。
七大遗产
这条风韵之河,让杭州这座城市充满了人文底蕴。也因为如此,在大运河申遗的132个遗产点中,杭州段就占据了7个。这7个遗产点从北至南分别是:
水利通判厅遗址(含乾隆御碑):塘栖有块乾隆御碑,立在水北街耶稣堂西侧,是1751年乾隆皇帝南巡时,为表彰浙江而刻在石上的。近期在御碑北侧,发现一处古代遗址,证实为明代水利通判厅故址。因当时盗贼出没,危害水上治安,而设此机构负责捕盗、兼管水利。
洋关旧址:1896年,清政府在杭州设立“海关”开港通商,当时全称“杭州关税务司署”,即“洋关”。“洋关”有A、B、C三幢房屋留存至今,A楼原为税务司楼、B楼原为海关办事处、C楼原为帮办人员住处,现均作为医务使用,位于杭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内。
通益公纱厂旧址:拱宸桥西的扇博物馆,就是通益公纱厂的旧址所在,里面保留着4幢旧厂房。通益公纱厂始建于光绪年间,由南浔巨富庞元济和杭州殷富丁丙、王震元等筹募股本,历时八年得以开工。1956年改名杭州第一棉纺厂,见证了杭州近代工业发展。
杭州拱墅运河历史街区:含桥西历史街区和小河直街历史街区。桥西历史街区,早在清同治年间就是繁盛的水陆码头,2008年进行综合保护工程后,多处建筑得到恢复;小河直街,起源于唐宋杭州城外一草市,清代发展成水陆码头,十分繁华。如今,这里是一条富有运河风情、历史文化的特色商街。
富义仓:在运河与胜利河交汇处,建于清光绪6年(1880年),是南粮北运的中转站,占地十亩,共有四排仓房,可储存谷物四五万石,被誉为“天下粮仓”,现留存有三排仓房和水埠。如今,整修开放后的富义仓成了创意园区,“物质粮仓”变身为“精神粮仓”。
杭州凤山水城门遗址:在中山南路与中河路交会处,就能看到凤山水城门横跨在中河上。城门两边已经断头,只剩下中间拱形的一段,拱门上方有“凤山水门”四个字。它是杭城惟一一座保存600多年的古城门,始建于元,曾是南宋皇城标志性的水门和桥梁。
西兴过塘行及码头:滨江区西兴老街官河沿岸,能见到很多保留下来的“过塘行”,一两层的房屋,门面不大,看起来像是客栈、门店。“过塘行”主要起票据交换,货物中转的作用。现在,过塘行建筑在西兴老街还有不少,大多都是清末民初的建筑,它们直接见证了运河的发展兴盛。
带你走进京杭大运河的前世今生